大象水泥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宁夏非法采砂超千亩现象舆情观察:无视生态安全屡陷舆论风波

   2021-09-24 8910
导读

舆情背景生态兴,则文明兴。宁夏是黄河流域典型的生态脆弱区。2021年2月来自《宁夏日报》的报道称:过去的5年,宁夏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加强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土流失治理,全区新增治理水

舆情背景


生态兴,则文明兴。宁夏是黄河流域典型的生态脆弱区。2021年2月来自《宁夏日报》的报道称:过去的5年,宁夏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加强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土流失治理,全区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由2011年的1.96万平方公里,减少到1.57万平方公里。


近期,一系列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聚焦的热点难点问题屡上热搜。其中就有在宁夏青铜峡市峡口镇暗访非法采砂时看到的数千亩的土地布满大坑小坑,被挖得“遍体鳞伤”、面目全非的一幕。


一方面,宣称生态绿色依旧是宁夏发展的鲜明底色,水土流失监测体系基本健全、监管能力明显提高,治理水土流失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另一方面,却允许位于黄河上游的青铜峡市大面积非法采砂,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宁夏的生态环境治理现象让人深思。


舆情简述


数千亩的土地布满大坑小坑,被挖得“遍体鳞伤”面目全非。采砂场周边的路上,拉砂大货车络绎不绝,尘土飞扬。


这是日前,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第十六督查组赴宁夏青铜峡市峡口镇暗访非法采砂时看到的一幕。


据反映,2017年以来,宁夏鸿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青铜峡市以农业开发名义行采砂之实,大面积非法采砂。


宁夏鸿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地方,原本是数千亩国有荒山地。督查组用无人机航拍发现,整个区域被挖了十余个巨型砂坑,小的直径30米左右,大的170余米。督查组测量,其中一个采砂坑约175米长、100米宽、10米深。按照含砂量60%测算,估算砂石量10万立方米。当地一位知情人士介绍,建筑用砂市场价每立方米约80元,仅此一个采砂坑砂石价值就超过800万元。


督查组调查发现,2016年8月,经青铜峡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同意将峡口镇约3850亩国有荒山地,转让给鸿裕公司用于农业开发。2017年3月,鸿裕公司竞得峡口镇草台子5号建筑用砂矿采矿权;同年5月,获批采矿许可证,证载矿区面积0.06平方公里(90亩),生产规模9.24万立方米/年。


本来是要农业开发,获批的采矿权也仅仅是90亩,督查组根据2021年7月和2017年9月两期卫星遥感影像以及青铜峡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中的“采矿用地”图斑进行比对,初步判断鸿裕公司的实际开采面积比采矿权范围内面积超出了1000余亩。


督查组调查发现,鸿裕公司大面积非法越界采砂,不仅破坏国家矿藏资源、损害生态环境,还给采砂场区内的高压线杆基被挖成“孤岛”,给5条输电线路安全运行带来隐患。青铜峡市原国土资源局和自然资源局先后向该公司下达《停止界外开采告知书》和《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然而,相关禁令并未得到执行,时至督查组现场督查,越界开采行为依然没有停止,致使非法开采面积越来越大。


舆情观察


1、顶风作案陷入舆论风波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近年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这不但进一步擦亮全面小康的绿色底色,而且保护环境逐渐凝结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生态文明意识也已经深入人心。


但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在黄河上游的青铜峡市,从2017年开始,竟然以农业开发为名,持续4年多时间,非法盗采矿产资源,恶意破坏环境。


以9月16日至20日为舆情监测周期,以新华社发表《批准90亩超挖1000多亩,非法采砂为何如此疯狂?》为舆情监测对象,9月16日,该舆情进入今日头条等搜索热榜。其中权重新闻媒体如人民网、中国经济网、光明网、央视网、海外网、北青网等,均在第一时间转发,舆情曲线在9月16日呈现持续上扬态势,9月18日该舆情走势达到峰值。


在该舆情的敏感关键词中,出现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90亩、非法、青铜峡市、督查组、采砂场、宁夏、千亩治理、遍体鳞伤等。网民的情感分析中,其中敏感情绪占比达到92.39%,中性情感占比为3.94%,正面情感占比为3.67%。在敏感地域分析中,宁夏的数据量为第一,其次分别为江苏、上海、四川、贵州。在活跃媒体中,网易新闻为第一,其次为腾讯新闻、今日头条、搜狐新闻和看点快报等。在新闻来源的渠道分布上,客户端占比达到47.98%,资讯为23.21%,微博为8.9%,微信为8.53,网络媒体为7.98%。


该舆情的网民敏感情感占比高,是生态文明意识已经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无法想象仍然有人疯狂采砂敢于顶风作案。


另外,该舆情在新闻源地宁夏获得网民较高关注外,江苏、上海、四川也是该舆情网民关注度排名第二、第三、第四的地域。近期,特别是事发在长江沿线的非法采砂案件,高发且十分猖獗,非法改造采砂船舶、非法过驳运输装卸江砂、伪造砂石证明文件等等行业监管漏洞也触目惊心。这些相关典型案例起到一定宣传警示作用的同时,相关舆情自然受到较高关注度。


2、生态环境监管出现“灯下黑”现象


宁夏西、北、东三面分别被腾格里、乌兰布和、毛乌素三大沙漠包围,是我国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虽然宁夏以环境优先发展为方向推进美丽新宁夏建设,但生态环境遭人为破坏的事件却屡屡发生并被舆论关注。


例如,两年前,上市公司美利云的联营企业,长达20年将废物隐瞒掩埋在腾格里沙漠,对腾格里沙漠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被举报后,曾在舆论界掀起轩然大波。2020年3月,宁夏中卫官方通报,涉事企业9名责任人和监管部门2名责任人多被“严重警告处分”;2021年4月,新华社报道,在宁夏中卫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照壁山被盗采超采百亿,整座照壁山都快被挖“丢”了,这个以采矿证作掩护以“恢复治理”当幌子的非法采矿,一个又一个巨型矿坑,烟尘弥漫、满目疮痍。虽然舆论很愤怒,监管者却一直“装睡不醒”。2021年9月17日,位于宁夏石嘴山市的中国有色(宁夏)东方集团有限公司,被中央第六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发现非法处置危险废物,并伪造原公司安全生产部门员工的签字,试图让危险废物交接确认台账更加“逼真”,未经环评审批,擅自开工建设违法违规建设生产等问题,性质十分恶劣。


上述这些企业,包括刚刚被国务院督查组调查发现的青铜峡市,持续4年多时间,盗采砂石资源,破坏当地生态环境,都有一个共同点:违法持续时间长,都是在当地监管部门的眼皮底下长期发生,或是被举报,或是被上级监管部门发现,或是被新闻媒体曝光,最终被发现和查处,都不是当地生态环境监管部门主动作为。


频频出现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现象,引起上级部门和舆论重视,说明在宁夏,生态环境问题至今仍然存在“灯下黑”的现象。这些企业明目张胆破坏生态环境,无法不让人怀疑背后有“保护伞”。


那么,他们敢于破坏生态环境的底气究竟从何而来?除了片面的政绩观,是否还有其他因素,造成了当地相关部门对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进行选择性无视、对环保督察组的敷衍……这些问题不厘清,“黑保护”式的乱象恐怕难以杜绝。


 3、砂石开采门槛正在逐步抬高


该舆情危机主要来自于鸿裕公司长达4年多时间疯狂的非法采砂。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砂石材料对于我国的房屋建筑和交通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河道砂全面禁采后,砂石价格全面上涨,而非法采砂成本低、利润空间大,在高额利润驱使下,一些投机分子铤而走险,通过无证开采、超范围开采以及偷采等多种违法手段,实施非法采砂,在全国多地案件频发。


另外,砂石监管不严、监管措施不到位,例如青铜峡市以“挂羊头卖狗肉”形式,实施非法采砂,更是屡禁不止。


其实,砂石是继水之后,我国消耗最多的第二大自然资源。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对砂石骨料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砂石企业也多以小、散、乱的传统模式,成为绿色发展的一道障碍。因此,非法采砂的行为引起了国家层面上的重视,自从2002年开始国家就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整治政策以及处罚手段给予限制。


但是,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无视许可管理的规定,抱着侥幸心理,偷采盗采,甚至是在保护伞下,明目张胆“挂羊头卖狗肉”,铤而走险违法开采砂石资源的行为,正在朝着团伙化、集团化的方向发展。来自于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人民检察院的舆情信息显示,该院第一检察部2019年就受理公安部门移送审查起诉非法采砂犯罪案件48件229人,其中一起团伙50人、一起团伙35人。


一方面是对砂石的大量需求,偷采、盗采、变换名目非法开采;另一方面是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如何解决资源与环境的矛盾,唯一途径就是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对此,业内人事预判,今后,以前砂石骨料生产遍地开花、小型矿山星罗棋布的局面将永不复存在;建筑用砂石矿开采准入门槛将随着大资本集团的进入被逐渐抬高,砂石行业竞争也将变得尤为激烈;绿色环保将成为砂石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舆情短评


国务院督察、媒体曝光后,青铜峡市对鸿裕公司大面积非法采砂问题已经依法刑事立案,并正在推进盗采矿坑生态修复。


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宁夏近两年内接二连三发生的生态环境被严重损害从而引发舆论聚焦。一次次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背后,究竟是客观因素还是人为因素?究竟是涉事企业太猖狂还是监管太软弱?


生态环境被破坏,需要慎重管理,不仅要事后恢复,更是要事先预防。2016年,中央第八环保督察组对宁夏开展了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因为层层把关不严,监管失职失责,致使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违法违规开发建设问题突出,生态破坏严重,125名责任人被严肃问责而受到舆论关注。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遗憾的是,宁夏仍未能从以前的问题中获取经验教训。但愿这次宁夏对碰“红线”、触“底线”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能及时追责、顶格问责,依法依规严肃处理,避免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elephantcement.com/news/show.php?itemid=19714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454777040@qq.com。
 

© 版权所有:北京金秋远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6041510号-2公网安备110112020037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