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水泥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坐拥140亿的绿色金融成为“双碳”目标新赛道

   2021-08-05 3960
导读

“超过140万亿的绿色金融投资市场,2021年到2030年平均每年约0.54万亿的缺口,‘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国家战略,热度正迅速飙升。如何紧跟风向标,以绿色金融的理念和路径及时调整投资策略,致力于成长型领域,获得

“超过140万亿的绿色金融投资市场,2021年到2030年平均每年约0.54万亿的缺口,‘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国家战略,热度正迅速飙升。如何紧跟风向标,以绿色金融的理念和路径及时调整投资策略,致力于成长型领域,获得长效均衡发展?未来绿色金融商业模式该如何着手搭建?”这些问题,在7月31日,北京以“风口·探索·聚力--‘碳中和’战略下的绿色金融”为主题的2021(第四届)人大商学院年度金融论坛暨EE金融学会年度论坛上专家给出了答案。


用金融科技助力绿色金融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成效显著,且金融科技助力绿色金融发展势在必行”,对于如何搭建未来绿色金融商业模式,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提出了四步详解。


首先是要加强绿色金融场景的科技创新应用。鼓励支持从业机构通过自主研发、同业合作研发、科技公司外包等多元化方式。此外,还应重点支持绿色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应用,纳入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为真正服务绿色经济,有实际价值的金融科技创新预留足够的观察期和发展空间。李东荣指出,其次要提升绿色金融领域的监管科技能力,进一步加强绿色金融业务和产品的监管协调。落实监管信息和统计数据共享机制,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应用程序接口等技术,改进绿色金融业务监管流程,优化交易监控、压力测试、绩效评价、合规报送等监管工具,提升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的数字化水平,有效的防范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的违约风险。要防止出现绿色项目的杠杆率过高、资本空转等问题,切实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最后,要做到促进绿色金融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李东荣建议要积极探索运用区块链、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等技术,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融合通道。进一步加强绿色金融标准化的工作机制建设,加速出台绿色金融服务产品标准、信用评级标准、技术应用标准、信息披露标准等一系列关键标准,以及要加快绿色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


标准制定既是机遇也是核心


现在我国绿色投资的机遇和空间究竟有多大?中金研究院经济学家周子彭也带来了由中金三百多位分析师,对二十多个行业测算出来的指标。


周子彭认为,要达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需通过三个途径,其中都蕴含着投资机遇。“第一种是尽量减少使用过去的高碳排放的这些设备,或对设备进行改造后使用。第二种是,像氢能一样,创造出新的技术去实现这一目标,最后一种,是将现有的一些技术,在未来进行生产是,更多的去依赖未来的无碳技术。”


而对于实现碳中和整个绿色投资的空间,周子彭表示,通过中金估算,中国需要约140万亿的“碳中和”绿色投资。“前10年年化投约2.2万亿,后30年年化投资约3.9万亿(2020年价格)。此外,从2017到2019年中国绿色投融资缺口大约0.6-1.1万亿,从2021年到2030年每年的平均缺口大约0.54万亿左右,2031年可能要到1.3万亿(2020年价格)。”


现在绿色能源是大国竞争的新战场


会议中有专家指出,我国现在是全球减排量最大的一个国家,未来留给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比较短,那么我国绿色金融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在周子彭看来,中国是最大的制造业大国,数字经济的大国,在清洁能源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具体到怎么落实3060目标有很多具体的细节。“其中包括绿色标准的制定和评价,绿色信息怎么样披露。”他表示,“这是绿色金融非常核心的问题,这也是解决外部性非常重要的因素。另外怎么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标准制定,中国可以在这里面贡献一份力量。最后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有很多合作的机会。”


人大学商学院EE金融学会创办会长刘子良表示,碳中和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大国竞争的新战场,更是促进技术创新和拉动各行各业投资和创新的加速器。实现碳中和要利用好,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和碳捕获。


刘子良指出,在资本市场当中,现在在光伏产业受到热捧之时,新能源汽车仍就是风口和方向,但是下一个热点很有可能是储能,因为氢能本质也是储能技术。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elephantcement.com/news/show.php?itemid=19273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454777040@qq.com。
 

© 版权所有:北京金秋远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6041510号-2公网安备11011202003712号